统筹普陀区社会资源积极服务基础教育事业
教育是百年大计,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仅仅是坐在学校课堂内听讲已渐渐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除了学校以及家长自身能够提供的之外,学校和学生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源也会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社会资源包括物质与精神,图书馆、博物馆、科普基地,人文风俗、科学氛围等。让学生多多“走出学校小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重视,也是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普陀区通过多年的潜心发展,具备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涵盖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既有利于提升我区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有利于统筹、共享、开发现有资源,提升社会效益。
一、 普陀区社会资源现状
本区有3个区级文化馆,即普陀区文化馆、普陀区桃浦文化馆、普陀区甘泉文化馆,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甘泉、长风、长征、桃浦镇、真如镇、长寿路街道、石泉路街道、宜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承担着区域内的群众文化创作、单位和团队辅导、市民业余艺术教育和组织区域性大型文化活动等职能。
两家区属图书馆,其中区图书馆面积位列上海市区县图书馆第二位,仅次于浦东新区图书馆,在影响力、活动面,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方面都在全市名列前茅。区美术馆,同时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每年都有很多高层次的展览在此进行。
本区现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除了已经列为上海第一个青少年考古教育基地的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外,社会各界利用普陀区域内百年工业遗产的积淀,在普陀区建造了多座博物馆,逐渐形成上海最大的专题博物馆带,其中纺织博物馆、游艇游轮博物馆被列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火花博物馆被列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另有梦清园主题公园、长风海洋世界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实践基地。而区内多个街道、镇也精心设计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普体验馆。
本区多年连续举办“苏州河文化节”、“科技周活动”、科普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2013年普陀区还主办了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联合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手机电影节等,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正在普陀区蓬勃发展。
二、普陀区社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不是与校内资源的简单叠加,而在于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提高资源使用效能,促进共赢共享,共同提升,最终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本区在对社教结合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区虽有不少优秀的社会资源,如文化、科技场馆等,但其教育功能开发不够。一些优秀的场馆的社会知晓度欠缺,利用率不高。社会资源主动深入校园的意识还非常薄弱。
2、社教结合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社会资源与教育合作的项目有待进一步丰富,相关的活动如何有效、规范的操作,如何建立清晰的流程,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3、社会资源相对于校内资源较为分散,不止是地域上的分散,还有所属系统的分散,有待纳入整体框架之中统筹规划。
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的建议
1.加强双方信息共享。制作普陀区社会资源电子地图,在区政府网站和微博发布相关文化、科普设施和资源的名称、简介、地点、开放时间,并把各阶段的活动和展览实时公布,取得学校、学生的认知和认同。
2.推动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建设。将优秀文化艺术团体的培养纳入区属文化馆重点工作计划,鼓励、支持学生团体参加市的重大文化活动和赛事,提升知名度,并在聘请师资、提供培训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3、深入推进学生社会教育工作。积极实施“学生创新和实践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梳理社会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生命教育、创新素养培育等社会实践项目,注重互动体验,构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活动项目。打造公共文化场馆青少年教育平台,支持全区博物馆利用藏品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陈列展览、互动体验、手工制作、现场教学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美术教育培养培训,将区美术馆挂版设为全区美术教育实践基地。
4、开展系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将艺术大师和经典剧目引进校园,开展高雅艺术赏析和实践公益活动;开展文化交流节庆活动校园行活动,推进经典艺术作品进校园展演、展播、展映。深入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推进名家名作进校园,举办经典导读、优秀少儿读物推荐、名家名作诵读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5、实施“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进一步完善定点影院、流动放映队等观影网络,组织开展相应的延伸活动,促进影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引导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感悟影视作品的教育内涵,培养学生思辨、审美、鉴赏等能力。
6、开展学生“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传承“非遗”文化。开设“非遗”保护相关课程,在校园重点推广普陀区非遗保护项目教育课程。
7、由区相关部门牵头,与社会办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达成协议,引导、鼓励散步在各系统的社会资源所属单位共同参与社教结合工程。
点评:
从选题看:该提案是一篇建议将社会文化资源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提案。提案者一方面期望进一步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期望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拓展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一箭双雕”,选题角度独特,主题意义深刻。该提案由教育局和文化局共同承办,得到承办单位的好评,提案的建议得到落实。
从内容和结构看:该提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本区现有社会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了社会文化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就社会文化资源如何服务于基础教育提出了7条建议,而且建议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结构方面,开头阐明案由的意义,主体部分采用“现状+问题+建议”的结构形式,逻辑层次清晰,结构安排很合理。
精点:密切关注社会管理中的各种现象,勤于思考,深入调研,厚积而薄发,好提案就是这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