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陀区基层社区创卫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普陀区政协特邀界别组 马秋明、钱晓莉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普陀区掀起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区的热潮,在全区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认真投入下,宣传氛围日渐浓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但创卫工作也暴露出了社区环境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社区作为社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承载体,怎样通过总结创卫经验,创新社区环境提升的方式方法,为普陀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创建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社区创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1、社区创卫联动机制覆盖面较小,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创卫过程中,虽然联勤联动平台及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整合条块力量、促进工作协同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联动机制覆盖面尚显不全,创卫力量有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联动效应的发挥有限。
一方面,街镇与相关部门的横向联动不够健全。社区创卫联动机制普遍将街道城管科和区城管分队、市容所、绿化所、食药监所、交警中队、派出所等对应设置单位纳入其中,对街面和小区能够起到较好的执法效果,但社区内规模较大的社区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电信、银行、车站等还没有很好地动员、联合起来。此外,辖区内大量沿街商铺产权不属于街道所属,房屋权属单位为国资委、快乐集团、西部集团等,致使沟通渠道不畅,某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居民区与条线单位的纵向联动尚显薄弱。居委会是发现社区环境问题,进而加以督促、整改的一线单位,但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是不少居民区与条线部门派出机构之间无法实现直接沟通或双向沟通,需要街镇相关科室进行协调,从而降低了响应速度和工作效能。二是居民区甚至街镇社区无法直接与专业队伍取得直接联系。在社区环境整治中,专业队伍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一般的居委干部和街镇干部往往无法与专业队伍直接联系,需要经过城管部门反馈,导致一些问题的解决滞后,或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创卫工作“重突击,轻固守”,社区环境顽症难以根除
在前一阶段“创卫”工作中,我区采取了多项突击整治和专项行动,社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效果明显。但社区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问题极易反复,但由于社区创卫力量比较缺乏,长效化管理制度和常态化运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创卫过程中“重突击,轻固守”倾向的存在,“前面治、后面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突击整治始终处于“治标不治本”的层面,非法夜排档、非法设摊、跨门营业、违法搭建等影响社区环境建设的顽症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而是呈现反复整治,屡禁不绝的局面,社区环境面貌不能得到彻底的改善。
3、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环境建设缺乏内生动力
创卫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社区环境的彻底改善和永久保持更是如此。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的营造,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全体社会的力量,但现在的社会参与度远远不够。
一方面,广大群众参与度不够。居民不论是参与创卫工作,还是参与日常的社区环境维护,都主要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者多以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和党员为主,其他对象参与度不高;工作内容限于捡拾道路和小区和绿化带的垃圾、维护楼道卫生等,形式较为单一;参与形式基本上是以在居委会的组织下被动的参与,主动参与社区环境建设的意识并未得到显著提高。所以群众参与创卫呈现出参与面单一、参与度较低、参与意识不强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创卫”期间,各街镇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社会组织、社团的“创卫”参与度偏低,社会力量参与“创卫”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够,政府部门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二、巩固创卫成果、加强社区环境建设的建议
1、完善联动机制,形成社区环境建设高效联动
在条块横向联动方面,建议拓展联勤执法的广度和深度,将“大联动”工作触角从街面延伸到医院、学校、银行等社区单位,实现更广的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在联勤联动中的协同作用,联手开展市容管理、外来人口管理、消防安全等工作,为社区环境治理保驾护航。对不属于街道的产权房的经营行为,要取得国资委等部门或集团的支持和协助,动员经营业主支持社区创卫工作。
在纵向联动方面,建议区政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基层联络制度,组建联络员队伍,将社区分成大小均等的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分管领导负责,每个居委会和每条道路由一名科级干部带队,按每五百户对应一名联络员的标准配备人员,依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强化联动效果。同时,社区派出所、城管分队、市容所、绿化所、房管办等社区单位按网格对应设置联络员,以小区为单位形成联络员服务团队,发现问题后,团队成员及时联合研究解决方案,并通过联络员寻求相关力量的支援,实现快速反应,有效解决疑难问题。
2、健全工作制度,提升社区环境建设成效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横向和纵向联勤单位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通报、协调社区环境整治工作,计划、组织各类联合执法行动,研判、分析瓶颈难点问题,进一步整合社区力量,提高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对市容环境中的疑难杂症集中会诊,联合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街镇、城管、市容、绿化、公安等单位协作配合,定期针对流动设摊、跨门营业、非法夜排档、违法搭建等现象开展整治,确定职能科室、网格单位、居委会的长效管理职责,完善“巡查发现—通报响应—整改落实—监督反馈”的长效管理模式,遏制回潮势头,彻底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建立定期调研制度。建议区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针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进行深入分析,从政策、法律、机制着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高屋建瓴、切实可行的措施破解社区环境建设深层次难题。例如:对于城中村环境问题,要思考怎样在加强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旧区改造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市容环境面貌;对于特殊人群破坏市容环境的问题,要思考怎样从健全法律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着眼,综合运用柔性手段和刚性手段,逐步改变目前态势;对于“五小行业”市容环境问题,要思考怎样在加强巡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的同时,根据社区发展趋势和群众生活需求适当调整“业态”,逐步淘汰附加值低,市容环境影响大的“五小行业”经营项目。
3、依托两个平台,凝聚社区环境建设力量。
首先,要依托小区自治平台,建立自管机制,深入发动社区居民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和市容秩序,强化家园意识和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社区各条线工作的对象资源,动员社区各类群众参与创卫志愿者活动,包括老年人、青年人和学生,以及各界统战人士、各类群众团体等;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动员、吸引居民参与创卫,例如,组织居民为创卫建言献策、组建社区市民巡访团、开展主题宣传便民服务活动等,或者以楼宇或片区作为基本单位建立环境自管组织,开展社区环境建设的宣传、劝导、巡检等工作。
其次,要依托社区共治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社会动员工作,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医院、商铺经营者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环境建设,运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逐步破解难点问题,形成“政社互动、政企联动”的良好局面。
第三,要加大宣传,对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建设的模范和典型加大宣传,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形成人人关注社区环境建设、人人参与社区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普陀区社区环境质量,让普陀区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