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上海总体发展战略 主动接轨浦东虹桥

日期:2010-01-25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融入上海总体发展战略  主动接轨浦东虹桥 
积极打造滨河创意产业带
致公党普陀区委
 
     普陀区定位为上海中等发达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一直承担着上海和其他中心城区因市政建设和城市改造导致的人口迁入,以及因房价级差产生的人口导入。在上海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中,普陀区一度成为都市工业的疏散地,基础差,包袱重,但普陀区仍然抓住机遇,改变着传统上“又破又大”的面貌,为上海和普陀人民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现状看,普陀区仍然有一些区域急需改变“破”的状况,但“大”表达的土地资源丰富这一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普陀区土地利用的影像资料看,区域内已几乎没有未开发的土地;经历连续多年的房地产快速发展,土地开始成为普陀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城市再开发,无论是成本、还是现实可行性,均难度甚大。同时,普陀区与周边中心城区甚至部分郊区相比,在城市形态和区域发展潜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从趋势看,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明朗。大虹桥、大浦东、新一轮的九大产业布局、落户上海的国家重大项目、大的政策配套和改革,与普陀有紧密联系的较少。“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以创新和城市转型为主线,城市发展热点将由中心城区转向郊区,面对中心城区的精致化发展和郊区的大手笔规划与建设,普陀区的“洼地”效应可能趋于明显,而洼地一旦形成,则积重难返。
融入上海总体发展战略,主动接轨虹桥浦东,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产业发展空间,是普陀区促城区转型、谋结构调整、求长期发展必须确立系统思考、超前谋划的战略部署。从现状看,依托长风生态商务区和中环商务区,紧密接驳大虹桥,形成事实上的虹桥商务区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我们建议,以创意产业为切入点,抓住全市创意产业发展布局规划这一契机,以长风生态城为重点区域,主动引入相邻的东华大学设计和创意研发力量,整合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品牌资源,积极打造市级滨河创意产业带。提出这一建议,基于如下三点把握:
第一,我区滨河创意产业起步早并具有引领意义。
苏州河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祥地。从1998年台湾设计师登琨艳进入四行仓库开始,短短10年时间,苏州河两岸以建筑、广告、艺术等工作室为主体的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创意工作者集聚的首选之地,全市创意产业沿河布局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其中地处苏州河中段的莫干山路现代文化社区,不到0.2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约1.3公里长的苏州河岸线,是上海乃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兴盛的代表和标志之一,也将成为苏州河乃至上海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带动工业苏州河向文化苏州河转型。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城市遗产保护行动开始,陆续引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在内的18个国家与地区,以及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140余户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建筑师事务所,及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环境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等事务所,国际化比例超过40%。
第二,苏州河滨河经济概念已经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宝贵的无形资产。
    苏州河是普陀无价的自然遗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打造苏州河滨河经济品牌上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运作。苏州河城市龙舟赛、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千人诗歌朗诵会等公益活动以及苏州河水上游览项目的试运行使苏州河与普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连续举办苏州河论坛,始终围绕滨岸保护和开发,将文化长廊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滨岸经济发展融于一体,使普陀与苏州河一起,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第三,长风生态城在建设理念和内涵设计上契合创意产业的发展。
    长风生态商务区将于2011年基本建成,以绿色和人文理念区别于其他商务区,拥有2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和商业娱乐设施,沿苏州河建设80-130米宽的绿色长廊,全区绿化率高于50%。集办公、娱乐、居住功能于同一区域本身就是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区域北部还将依托华师大和一批科研院所规划发展创意研发产业。长风生态城作为普陀发展滨河创意产业带的又一重点区域,将可能与莫干山路历史工业区一起,形成苏州河中、西联动局面。
要成功打造滨河创意产业带,使创意产业成为普陀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有基础,有优势,但竞争十分激烈,浦东、长宁、闵行、杨浦、宝山等区都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我们何以取胜?M50起步早,但发展速度不理想,产业优势不明显;长风生态城刚起步,如何布局创意产业还不十分清晰;就区域整体而言,我们缺乏清晰的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意企业,作为创意产业发展基座的苏州河文化长廊也非短期能够建成。困难很多,但是没有起步就没有结果。杨浦区的发展历程可以作为借鉴。2003年,杨浦区提出知识创新城区建设,6年中,不提新口号,没有新思路,持之以恒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转型之路,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区向知识创新城区转型的成功典范,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全区第三产业比例已经达到75%,其中知识型、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30%。也是从2003年起,宝山区为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利用老厂房、老仓库和仓储用地进行“就地转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0%投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例一直高于50%,与市经信委一起,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薪技术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为时不晚,但不容犹豫。在规划“十二五”之际,我们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抓住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统筹资源,明确目标,舍得放弃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为长远谋划。
一、整体规划
打造苏州河创意产业带,应成为普陀区全区的工作目标,首先应该制订苏州河创意产业带整体规划,统筹滨岸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导向和政策以及交通、景观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应明确的问题有:
1、对创意产业带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设计产业,形态是依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融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于一体,从而延续城市的发展脉络,使历史鲜活起来。从现状看,普陀区苏州河滨岸创意产业集聚优势尚未形成。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力度,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聚门类,花大力气引进和培育处于产业链关键的重点企业。
2、滨岸文化历史资源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度
    环同济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服务年收入已达百亿元,2015年计划达到300亿,得益于资源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可以预见,正在规划中的环东华时尚设计产业带也将有蓬勃的发展和良好的前景。滨岸文化历史资源丰富但集聚优势不明显,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滨岸文化历史资源的分布及各类资源与创意产业的关联度,既有利于产业链布局,也有利于更准确地进行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如依托华师大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长风生态城形成与张江动漫谷错位发展的“动漫长风”创意设计区等。
二、政策支持
创意产业属于“轻质资产”,企业体量一般较小,较易受优惠政策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创意企业较易引进集聚,也容易流失。建议我区设立创意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研发补助、后期奖励等方式,引进和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同时,积极整合资源,申报上海创意产业基地,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此之前,可参照基地政策制订地方政策,尤其是制订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创意企业创业优惠政策。
创意产业一般集聚发展,因此通过政策引导,建设各类创意产业园区,为创意企业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很重要。建议我区制订导向性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利用目前的闲置厂房和烂尾楼,建设创意产业园,形成滨岸带与多点的布局,做大创意产业规模,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气候。
三、区域联动
    借力发展是最后效率的发展方式。苏州河滨岸创意产业带在地域上与长宁和大虹桥接壤,与发展迅速的中环商务区交叉。虹桥交通枢纽的建成,进一步巩固了普陀成为上海面向长三角的“第一站”的地位,从而使普陀创意产业拥有了更广泛的腹地。因此建议,(1)联动长宁,在长风生态城主动寻求与东华大学合作,建设时尚设计创意园,与环东华时尚设计圈融为一体;(2)联动浦东,加强与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合作,积极争取地处张江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分所落户普陀,通过契约式合作使滨岸创意产业带企业享受上海市相关优惠政策。(3)在全球范围寻求发展资源和支撑。杨浦通过引进硅谷银行而成为风投中心之一,普陀能否通过引入全球知名创意企业或机构而成为创意产业中心之一?法国奢侈品学院计划在上海设立第一所分院,能否落户M50创意园区?应进行研究。
四、持之以恒
普陀经历了1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有教训。可以说,持之以恒是普陀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成功经验,也同样被证明是杨浦、宝山等老工业区实现转型的宝贵经验。要舍得放弃,才会有更美的未来。滨岸创意产业带能否发展起来,创意产业能否成为普陀的支撑产业,持之以恒与抓住机遇同等重要。
我们相信,围绕创新和城市转型这一主线,秉持滨河区域产业发展、优质生活、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坚持数年建设不动摇,必将为特大城市建设集工作、生活和娱乐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集约城区探索一条新路,形成符合普陀区情的城区转型新模式。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