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普陀区委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环节,而推动医疗科技创新持续转化为医疗质量供给是核心所在。近年来,普陀区将“健康普陀”建设纳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标准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动医疗科研创新、提升区域医疗品质,以保障普陀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不断增强区域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普陀区医疗科研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是,对照健康普陀建设目标和普陀人民医疗健康需求,我区医疗科研创新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不断促进区域医疗健康服务品质的提升。
一、区域医疗科研创新现状
作为中心城区,普陀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目前,由2家三级医院(同济医院)、3家二甲综合性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的区域医疗健康服务基本网络。
为改变医疗健康服务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和品质,区政府设立了由区科委和卫计委共同负责管理的《普陀区卫生系统自主创新科研资助办法》(以下简称“科研资助办法”)。按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基本项目、社区项目的类别,支持区属医疗机构开展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自2008年以来,年均提供项目资助经费150万元,243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0项、重点项目60项、基本项目153项、社区项目10项。
在“科研资助办法”的支持下,普陀区医疗科研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共发表包括78篇SCI论文在内的科研论文399篇、获得科技成果奖61项、授予专利44项、77人入选市级人才培养项目。
应该说,“科研资助办法”推动了区域临床优势学科群的形成,获得了一批国家级、市局级科研项目及奖项,如2017年普中心医院、普人民医院分别获得12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提升了区属医疗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既有临床优势、又有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推动了区域医疗健康服务品质的提高。
二、挑战与问题
医疗机构科研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在全面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同时,形成医疗技术领先、知名度高的特色学科,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满足居民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在推进医疗科研创新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质量有待提升。部分科研创新研究项目的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在于:一是资助项目研究周期只有2~3年,而有些重点、难点科研项目的攻关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取得突破;二是有的科研项目方案设计不尽合理或目标设计预期过高,导致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或难以按进度完成研究;三是有的项目因负责人工作调动、离职或其他个人原因,导致研究项目不能按时甚至无法完成。
2、科研创新支持力度有待增强。随着医疗健康事业、医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医务人员科研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日益增强,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人数、申报项目总数明显增加,创新项目类别、领域明显拓展。但是,10年前制定区“科研资助办法”在资助金额、资助领域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对医疗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作用受到了限制,也逐渐拉大了与逐年增加医疗科研创新资助资金投入的长宁区、静安区等的距离。
3、科研创新成果推广有待加强。近十年来,在“资助办法”的支持下,我区医疗科研创新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产出了一批有质量的科研论文、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科技奖项和专利技术,但成果的推广应用非常有限,没有充分发挥提高区域临床医疗水平、提升健康服务能级方面的实践效能。
4、科研创新合作度有待提高。区域内医疗科研创新方面依然还停留于以医疗机构为单位、以个体为负责人的独立研究模式,未能形成区域医疗健康服务网络间的合作科研创新,即在机构之间、学科之间、团队之间、个体之间的开放式、交叉式合作研究较少。
三、思考与建议
以医疗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医疗,对标一流不断提高医疗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普陀医疗质量,形成领先的特色学科,提升区域健康服务品质的必由选择。为此,需要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更新完善我区“科研资助办法”,持续促进医疗科研创新能力和质量的提升。
1、实施全程动态跟踪,促进项目研究质量提升
一是修订“科研资助办法”,定期开展项目招标、立项评审、中期评审及结题考核工作,确保资助项目科研成果的质量;二是根据招标指南,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科学安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基本项目的分类立项,确保研究项目符合实际;三是强化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跟踪课题实施进度,确保课题按期结题率。
2、增大科研创新资助力度,保证资助项目顺利推进
根据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发展,参考周边区医疗科研创新资助投入的情况,增大资金整体投入力度;根据区域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重点加大常见病、老年病和康复等领域的资助力度,打造区域医学创新特色。
3、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品质
完善“科研资助办法”,增设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资助,引导鼓励医务工作者、项目研究人员加快成果的临床应用,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的推广,为地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医疗服务。
4、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开放性合作研究
区域医疗要坚持走 “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道路,建立由区卫计委牵头协调的统筹机制,构建跨学科、跨医院、跨科室的科研共同体,加强与高等医学院校和国内外知名医院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相结合,可根据攻关难度和实际进展,适当延长项目研究周期,提升医疗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