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苏州河沿岸开设湖畔餐厅及景观咖啡厅的建议
—
梅康钧 宁国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思考。“城市与生活”涵盖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时代,人类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正如1996年《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所说“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后世博时代,如何使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得以继续完善和提升,同时,如何结合我区“和谐新普陀”的文化战略,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现在达到了26000m2,人均占有面积0.26m2,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亦发现,公共文化设施如何融入苏河旅游经济中,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我区在苏州河沿线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上,因着苏河“旅游水上巴士”的开通,已将旅游文化景观由“水”延伸至“地”,并在文化与精神上给予人们双重享受。但是,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苏河经济”的打造过程中,仍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一、苏河旅游经济的定位不明确
时下,苏河旅游经济的打造,已涵括了沿岸的文化创意产业带,这其中,亦包含了沿岸的宗教旅游资源,但从我区目前的宗教资源配置来看,唯佛教的玉佛寺、真如寺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积聚上,形成了一定的态势,而对于区域内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我区现没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则相对较显薄弱。因此,如何整合两岸的宗教文化资源,挖掘各宗教特有文化资源,使其融入到苏河旅游经济的大框架中,增加文化性和休闲性上的附加值,这是我们亟需构想的。
二、沿岸景观带的设计以及游客休闲带的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整体性
旅游经济要发展,休闲的环境及文化和审美的价值,都应该估算到经济领域中。譬如,此次世博会,因聘请了世界一流的世博餐饮公司,对于园区内各参展国和地区的餐厅,实施了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先进的配送管理,致使营业额剧增,尽管某些餐饮价格不菲,但仍受到游客的好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布局,不仅并未削弱世博文化的特质,反而增加了世博经济的后劲。这是苏河旅游经济发展所需借鉴的。
三、对于平衡我区的各种社会价值的作用不明显
未来的“苏河经济”应该凸显各类社会价值:包括工业、商业和经济的价值以及审美、文化、社会启智的价值。但目前的苏河沿河带,尚未有一家可供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我区已建成多家诸如纺织博物馆、火花博物馆等各类民间主题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应该开设一些相应的旅游商品店,将好的主题产品变成有价值的小纪念品,使文化价值和“苏河旅游”的经济价值较好地融为一体,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对策是:
1、在苏州河沿岸开设湖畔餐厅
在沿岸开设可供游客用餐的湖畔餐厅,在选址、规划之初除了考虑文化和休闲因素外,也应充分考虑到苏洲河的环境负荷能力,将环保意识纳入其中。例如,可以参照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模式,将湖畔餐厅产生的餐饮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中,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再回排到河道中;沿途增设多个固体废物处理站,将餐厨垃圾集中回收后再处理。餐厅可选择在国外及港澳地区较为流行的环保餐厅模式,选择有机食物或低碳排食物,在减少对景观污染的同时,既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和休闲的场所,又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开设具有特色的景观咖啡厅和茶座
可以邀请类似如星巴克(STARBUCKS)、咖世家(COSTA)等著名的全球咖啡连锁,来丰富游客的休闲生活。这些举措,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为丰富旅游经济的休闲文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3、增设露天影院及公共休闲区域
对于有条件的景观码头周遭的空地上,在春夏两季还可以开辟露天影院,放映一至两部可供游客观赏的经典影片,在恬静的河畔月色中,享受生活所带来的惬意感。与此同时,可在湖畔有计划地开设一条特色旅游商品休闲街,以新颖的设计、新潮的商品、创新的销售模式,推进苏河旅游经济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