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2017苏州河论坛
嘉宾互动
    论坛互动环节由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晖明主持,中科院院士、华师大软件学院院长、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积丰,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前上海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吴建中,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原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良平,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上海电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分别作了精彩的观点交流,并与政协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
   
    张晖明:智能科技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我们结合普陀区情,提出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对此专家们能够给我们什么建议?普陀区拥有机器人国检中心、可信嵌入式软件两大核心平台,如何发挥平台优势,助推智能科技发展?
    何积丰:人工智能有两大要素。一是智能系统的认知、感知能力;二是基于感知,得到消息后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两部分都是和我们作智能系统相关的。语音、人脸等识别设备现在发展都已经比较成熟了,这都是属于第一类感知能力;例如下围棋、国际象棋这类系统,就是第二类要素。我们要建设智慧城市,所有的要素都和人工智能相关,例如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也包括智慧工厂和智能产品。机器人就是一种智能产品,普陀区现在做机器人产业,除了考虑服务机器人,还可以考虑更大的范围,包括和智慧企业、智慧设备相关的。
    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有个问题比较困惑,就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建设者是否有最终的控制权,我们要保证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有可预测性。这方面工作,国外是强调建设可信的人工智能软件。普陀比较幸运,有两个方面的技术单位,一是机器人产业园,一是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它们现在都在机器人产业园办公,那么双方的工作目标可以是一致的。现在发展机器人比较难的是做软件。因为我们不仅希望机器人行动有可预测性,还要求它工作有可审计性,决策不会受到外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如何实现,还刚刚起步,希望普陀区在布置大的行业、产业方向的时候,要注意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示范应用之间的关系。如果开始就求全求大,作示范应用,忽略前面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有的难点就比较难解决。
 
    张晖明: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各区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普陀区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实现“错位凸显”,从而推进智能科技创新,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吴建中:20世纪以技术力为主导,21世纪以数据力为主导,新的动能从数据驱动,数据增加价值的角度来发展。这轮智能发展,我觉得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回归硬件,现在包括谷歌在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在思考怎么样回归硬件,通过推动硬件的革命,实现人机共生的目标。二是向下延伸。上海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20个重点产业,主要分为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四个部分。四部分都和智能科技有关。根据上海市政府提出了“1+X”的格局,相关区要提出建设人工智能聚集区,这是向上聚焦。普陀区发展要“错位凸显”,我提出是向下延伸。也就是说我们应更加关注智能制造、智能技术等跟人的现代生活有关的方面。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比如华东师大、电科所等等,利用优势平台,引导人才、科技等资源集中。
 
    张晖明:普陀区虽然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电科集团、延华智能等在各自领域也处于领先水准,但总体来说龙头企业不多,如何引进和培育智能科技龙头企业、构筑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石良平:我前期参与了这个课题的讨论,让我非常震撼的是,普陀区打出了“智能普陀”的旗帜,这很不容易。普陀是传统的商贸区,现在转型为智能科技,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普陀发展智能科技,首先要大力宣传,区里有包括机器人产业园和电科所在内的许多大的院所,这是普陀发展智能科技的优势资源,因此普陀区要打出这个旗帜,大力宣传已有的基础。其次,普陀有桃浦作为发展智能科技的有利平台,有机会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桃浦作为市中心最后一块大型土地,市里非常重视该地区的发展,将其作为功能区、承载区,韩正书记就曾多次亲临桃浦调研。现在桃浦智创城的许多项目已经起步,我认为应进一步细分,作好发展规划。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是企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没有龙头企业,没有高精尖人才,几年后就会落伍。普陀应建立战略规划,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整团队引起科创人才,尤其是引进一些最具有爆发力的企业科研中心,使之在普陀设立分部、建设科研中心,企业、人才的落脚点就应该在桃浦。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许多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意、缺资金。我们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创客中心,作为青年创业使用;也可以发动企业家资金入股,今后成果效益按股份分成,十个学生只要有两个成功,甚至一个成功,就可能爆发出一个新的东西。所以建议在桃浦建设人才引进示范区、青年创业示范区。
 
    张晖明:请汪胜洋副主委谈谈普陀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功能,打造智能科技产学研创新体系?
    汪胜洋: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先给各位举个例子。三年前我在深圳考察时看到一篇报道,说深圳有一家研究院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有10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当时不太相信,于是去这个研究院实地调研。在这家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给我一个玻璃杯,里面有白色的液体,并且给我一根木棒让我插到水里。我感觉与一般的水没有两样。工作人员让我快速地插,根本插不进去,感觉碰到了橡胶。工作人员说,这是液体防弹材料,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够生产,中国是其中之一。我追问这是哪里来的,得知这是西北地区有一位大学教授研究了14年的成果,不知道用在哪里,这家研究院买了下来。原来,这家研究院是由民营企业创办,以类似于风投的模式,到市场上找项目进行开发,效果很好。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推动研发成果转化,打造科技产学研创新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体制。我们的事业单位是政府办的,而深圳允许民营企业举办事业单位。由于是事业单位,政府可以给资金;等到成果产业化之后,再转到企业进行运作,这样推动了一大批研发成果转化喷薄而出。所以,我建议借鉴深圳做法,实现研发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张晖明:陈平董事长来自企业,请陈董事长从企业的角度谈谈政府在推进智能科技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
    陈平:电科所扎根普陀60余年,伴随普陀成长而成长,形成了一批科创平台,紧紧抓住智能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论坛提出“智能普陀”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我们有标准化平台、创新平台,还有许多实验室,接下来将进一步打造智能汽车重点实验室。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区政府乃至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到现在为止,上海机器人产业比去年增长了100%,势头非常猛。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活跃,其应用成为人们生活变化的重要切入点,普陀应以更大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希望政府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吸引全球人才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包括普陀智慧产业的生态和智慧生活的生态,把普陀区智能科技的概念不断深入。
 
    张晖明:今天的主旨演讲中提到要建设“智能普陀”,打造“中环智能科技发展带”的概念,请王国平主任谈谈普陀区该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王国平:科学定位的问题非常重要,我赞成智能科技的旗号,接下来还要作科学定位结构性分析。这里有“三个位”要选择好,首先是错位,然后在错位中去选位,最后是高端的站位。错位是指,既要挤入又要避免同轨撞车。我认为挤入是非常对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概念,特别强调三个着重,一是实业,二是新兴制造业,三是供给侧体系的质量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切入点没有问题。上海未来很有可能出现“1+3”的智能布局,“1”就是智能产业,“3”是传统优势,就是装备制造、信息化、生物医药。挤入之后是选位,今天论坛选了三个角度,分别是服务机器人、贴近生活的产品,以及和城市智慧结合,我认为可以,但需要一个过程。将来面对高端站位的问题,我建议在三个领域中再聚焦,就是智能城市,城市整体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可以高高举起这面旗帜。   
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社区管理智能化,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三个重点,一是风险源,二是风险点,三是风险隐患,智能普陀建设中可以关注智能性风险防控问题,在智能当中打出我们的品牌。
    建议在科学定位方面做深一步研究,其中一定要关注的是全球配置人才。张江的举措是全球柔性引进人才,进行契约化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普陀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要代表上海形象,一定要在全球配置人才上下功夫。
 
    委员提问:当前普陀提出了两大举措,第一就是高举智能科技发展大旗,第二着力建设中环智能科技发展带,我请问嘉宾如何在普陀上下全方位营造智能普陀良好氛围?
    吴建中: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要打造平台,这个平台既指政府创造有利环境,也指打造实体实验平台。首先,科学家总是跟着实验室走的。张江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就是要吸引全球科学家到上海来,从而获取最前沿的信息,所以实验室平台非常重要。其次,企业资源总是跟着科研资源走。上海的环同济带,就是因为周边企业看中了同济大学的设计资源。所以需要打造一些有空间形态的平台,平台建好了,人才、资源才会源源不断。二是增加关联。人脑一百多亿个神经元,每个都是独立,只有经过关联以后,才能增加它的活跃度,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就是关联的问题。以前数据的价值还没有很好发挥,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的增值效应就体现出来了,一些看似无效的数据,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就是有效数据,所以说关联非常重要。建立关联,就要通过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人工智能科学家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研究数据库。我们立足普陀,但是不能局限在普陀,要使普陀跟全球的资源都关联起来,就通过这些数据库。我们建立情报信息机构、或是专家库,使得全球的资源都在这里连接。三是广泛参与,这非常重要,我们高举普陀智能旗帜,要动员所有要素,例如,在小学建立小小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图书馆创建创客中心,使得各类资源向这里聚集。
总体来讲,普陀发展智能科技,要有高站位,要促使各种资源向这里集中。举个例子,普陀可以申请国家级的人工智能培训中心,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来上课,中心如果建立起来了,科学家请过来了,全球的资源自然都聚集过来,普陀自然会形成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特区。我们说智能制造实际上强调人工智能制造,从全球推广来说,我建议“智能普陀”英文翻译成Intelligent  PuTu。
 
    委员提问:今天论坛旗帜鲜明提出了智能科技的旗号,普陀区未来着力发展智能科技,打造智能普陀过程中,如何协调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石良平:我们的五年规划,和做规划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做规划时形势不太好,比如说经济不太好,目标就比较低,规划时如果形势很好,就会立意很高。现在回头来看,中国每个五年,实践都超出了规划,所有规划都是这样。这次十九大已经规划到2050年了,我们政协报告里只规划到2025年,跟国家制造业发展是同步的,这个还不算远。普陀提出发展智能科技,我认为是有基础的,只是宣传力度不够,这此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发展目标是不是太遥远,我认为是可以达到的,现在沿着武宁路这个轴,许多大的园区已经布置好了,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这个规划一定是可以达到。
最近我参加联合国一个会议,有个外国友人问我,说他们怎么都没有想明白,中国经济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按照西方发展的模式,我们一百年做事情,你们基本上是十年,二十年做完,凭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跟他说了一句,您去想一想,有哪一个西方国家政府会规划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目标。因为他们五年就结束了,和下一届政府没有关系。全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所以考虑问题非常长远,而且考虑好了以后会动用所有资源做这个事情,所以中国的发展是跨越性。我们看到很多跨越性的区,它就是跳跃式的增长,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普陀区从现在开始也进入了一个跨越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正好跟我们现在研究的人工智能是同步的。有人说是这第五次技术革命和第六次技术革命交错的时代,是转型的时代,我们正好处在这个时间,给我们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会,所谓现在和将来就是这样一个关系,我认为不用到2025年,普陀区可能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跨越性的目标。
 
    委员提问:我是一名学校校长,提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能否把创客团队引进学校,为学校教师资源不足,以及实验场所不足扩宽空间?另一个是,有哪些路径能够让学校引进这些人员?
    王国平:我非常赞成这样的举措。发展智能科技,学校的配合很重要,如果没有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强大根基,智能科技发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讲一个数据供参考,北大清华学生到美国常青藤学校可以进前二十名,但是进前五名就很难,主要原因就在于想象力。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能不能围绕创新力和想象力做一点贡献?学校在这方面的贡献,非常重要。普陀区可以在学科建设上做一些探索,呼应智能科技发展需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议区领导重视这项工作并给予切实的支撑。
 
    委员提问:普陀发展智能科技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下一步,普陀是否能够在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上有新的突破?
    汪胜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才,很难拿到政策。企业需要的人才大部分都符合进科研院所的条件,他们要进企业不太可能。千人计划的人才企业用不了,而大量的创新是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用的人才包括科研人员一般都是中端人才,中端人才往往不在人才目录中,政府很难给予相应的政策。现在很多中端人才离开了上海,他们在上海没有竞争力,我们也没有合适的方式让他们留下来。对一些高端人才来讲,我们要聚焦技术性人才,科创中心不是科学中心+技术中心,而是技术创新中心,我们可以通过新型研发组织来吸引高端人才。
 
    委员提问:关于智能科技发展,普陀的区位优势在哪里?   
    陈平:普陀的区位优势很突出,如果接下来打出“智能普陀”的旗号,包括智慧公交、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区域形象会进一步提升。打造“智能普陀”的过程中,要集聚全球资源,形成智慧环境。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