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2009苏州河休闲文化发展论坛
树立三大观念 深度开发苏州河

    综观世界级发达城市的经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国际上很多成功的旧区重建都以本土文化为核心支撑,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德国柏林的哈克欣区,加拿大温哥华的兰桂岛,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美国纽约的苏荷等,显然, 上海苏州河的成功再开发同样也离不开上海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值得高兴的是,对于苏州河开发中的文化建设,上海社会各界已经形成共识,正积极落实到行动上:上海市政府相继推出了苏州河河滨开发规划,文化历史保护区规划;沿线的普陀、长宁、静安、闸北等各区也在纷纷出台了相关产业规划、功能规划;等等,其中不乏好思路、好项目。比如,普陀区提出了“文化苏州河”的发展新理念,并大力推进“苏州河文化长廊”的建设,区政协每年举办不同文化主题的苏州河论坛,汇集各方智慧,为母亲河的未来铸造新辉煌,为上海城市的新发展增光添彩。我相信,通过上海各方的共同努力,苏州河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下面,就苏州河的文化创新发展谈三个观点。
一、 品牌观
    品牌意味着信赖度高,附加值高,不仅是商品、产品在竞争中取胜的市场策略,也是城市持续创新发展、取得优势资源的法宝。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杭州原是人所皆知的天堂城市,现在也走品牌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设“品质城市”的口号,国际大都市伦敦则专门请专家设计城市品牌,提炼出伦敦与众不同的“开放、迷人、自信和动力无限”的品牌格调,在“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以及无穷积极的推动力”的城市品牌价值中,确定核心价值是 “不断探索”,在视觉形象上,伦敦还选择了一个活力无限、变化无穷的万花筒的来表现伦敦品牌形象。事实上,品牌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也是一种观念价值,多年来,我一直在强调要从“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方面去认识和开发商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包括产业的价值、区域的价值和城市的价值,特别是要用文化创意提升它们的观念价值,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有品牌观。回到苏州河的话题,我们也要倡导用文化来创造苏州河的观念价值,塑造苏州河的个性形象,把城市品牌的观念融入到苏州河开发的方方面面。
    上海城市依水而生,有两条著名的河流,黄浦江和苏州河,她们都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城市的血脉,这“一江一河”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上海城市百余年的变迁,两岸的人文景观更是深深烙上了上海的印记。她们都是上海城市的品牌,在实际发展中,黄浦江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功能和明确的形象定位,而苏州河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初期,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加大品牌建设,与黄浦江形成错位互补,相映得彰。
    纵贯南北的黄浦江,粗犷恢宏、水波浩瀚,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开埠,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如今,以万国建筑和摩天大楼为特色景观的浦江两岸已经成为上海金融、商务的集聚中心。随着新老外滩的发展、2010年世博会主场馆的建设,浦江两岸的功能将日趋完善,国际性的会展业、旅游业、演艺业也将随之迅速崛起;东西向横穿上海中心城市的苏州河,与黄浦江有着不同的景致:岸线曲折绵延,河水涓涓潺流,岸边厂房、学校、仓库、公园、住宅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上海特质的城市“清明上河图”。如果说与大海相连的黄浦江是上海开放、包容的象征,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性文化,那么蜿蜒流淌在中心城区的苏州河则是上海城市多元、融合的象征,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地域性,这种上海本地特质文化是苏州河魅力之所在,也是上海城市个性之所在。
    苏州河的品牌建设需要根据文化特质进行设计,也需要在受众中广泛传播,树立品牌观,有利于我们在苏州河景观、园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建设开发中融入特色鲜明的苏州河文化元素,培育根植于苏州河文化的一系列品牌产品、品牌活动、品牌园区、品牌旅游线路、品牌餐饮??????为苏州河的高品质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二、 整合观
    苏州河的再开发和复兴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百姓等各方利益主体齐心协力推进发展的格局,以成为“未来城市文化遗产”为目标,在苏州河畔为世人展示一幅真实的、生动美丽的现代上海城市“清明上河图”。在两个方面加强整合:
    一是文化的多元整合。苏州河沿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列入保护名册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达28处之多,此外还有37处公寓、里弄建筑以及仓库建筑被认定为具有保留价值。尽管如此,在开发中还有必要整合、移植相关的文化,丰富文化苏州河的内涵,体现海派文化的多元化。比如,目前在苏州河有众多民族工业文化遗产,包括纺织、面粉、味精、造币等,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将与以上主题相关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 如纺织业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道婆传统棉纺技艺的融合,造币厂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币雕刻技艺的融合,火柴厂与上海民间“火花”美术的结合,等等。
    二是管理的跨部门、跨区域整合。苏州河在上海境内全长达到53.1公里,横穿普陀、长宁等9个区,单个部门、单个区域、单个企业都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协调整合任务,上海市应该成立专门的苏州河综合性开发机构,负责对苏州河的开发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协调。目前,沿线各区都推出了苏州河发展规划,如普陀区段出台了《苏州河普陀段总体规划方案》、闸北区段推出了“苏河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专项规划、静安区段规划了以商业为主体的苏州河休闲消费的新型社区,等等,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苏州河的整体协调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编制出台《上海苏州河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沿线各区有序、有效地推进苏州河的再开发。
三、 体验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上海世博会主题,
    同样,苏州河开发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有更好的居住、学习、工作环境,让人们有亲近自然河流、体验城市文化的机会。美好的生活也需要经济做基础,发展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发展经济,现代消费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也有人称之为“玩经济”时代,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好玩,是否能够参与体验,因此,无论是从文化发展,还是从经济发展,“体验”都至关重要,在苏州河休闲文化产业的新发展,要将“体验观”自始至终地贯彻其中。
    打造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1999年第12期美国《时代》杂志,就曾预言在2015年前后,休闲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美国人有1/3的休闲时间,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有l/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分析,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现代化城市会率先在发达国家之后,进入休闲经济社会,目前苏州河休闲功能的开发,休闲空间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休闲经济大潮提供具有文化特色休闲消费场所,也将促进苏州河新兴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新发展。在苏州河文化休闲功能的建设中,要预留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消费享受空间,让居民能够近距离触摸都市文化河流。同时,要打造新型的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比如,可以将休闲空间与创意园区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特色化创意主题的体验休闲空间,也可以以艺术、体育、旅游、文博等为主题创建休闲空间。例如,北京的798就是集文化艺术、工业、商贸、餐饮、学校、服装等功能为一体,历史环境与现代艺术相融合,颇具后现代语境的休闲社区空间,满足了人们开始追求高层次审美的需求。
    策划体验式节事活动。一个成功的节事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在苏州河的深度开发中,要加强创意策划,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不同主题的节事活动,让消费者、旅游者、市民亲身参与,通过节事活动的体验,可以培育苏州河文化的消费认同,逐渐把苏州河建设成上海城市的“休闲之河”、“享受之河”、“文化体验之河”。
    开辟旅游体验产品。苏州河是上海本地产业文化、生活文化、商业文化的符号象征,苏州河以其特有的语言诠释了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特质。我们可以在苏州河的不同特色区域,利用现有的街区、园区、社区等真实场景,为海内外旅游者开辟体验上海城市生活方式的“原生态”空间和“活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体验的方式,向世界传递和推广上海文化、上海时尚、上海品牌。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