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2010苏州河十八湾文化发展论坛 > 媒体报道
同济教授:建步行桥徜徉苏州河
    昨天,从苏州河十八湾文化发展论坛传出消息,为进一步开发保护苏州河文化,普陀区挖掘梳理出“苏州河十八湾”,同济大学教授莫天伟和副教授岑伟对于“十八湾”的开发发出呼吁,建自行车桥与人行桥,回归苏州河“生活”。
    游苏州河要戴安全帽
    同济大学教授莫天伟昨日举例说,如果将以延安路为横向轴的城市发展空间称为上海的“架子”,将世博沿黄浦江为纵向轴的城市发展空间称为上海的“面子”的话,那么,以苏州河十八湾为轴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应该是上海的“里子”。
    不过,在同济大学副教授岑伟看来,上海的“里子”在空间上被城市的过度开发包围。他说,自己带孩子游苏州河时必须给孩子戴上安全帽,并展示照片来提醒大家那些不安全的因素。“苏州河边没有人,没有自行车,都是汽车,像阿姆斯特丹、丹麦,他们都是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开汽车,速度之快,能欣赏到啥东西?”
    要让老少贫富皆宜居
    莫天伟则表示,“旅游就是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多样、混合功能的生活形态才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
    莫天伟将苏州河十八湾复兴的策略,概括为“产业集聚、生活复兴”,将苏州河两岸和周边城市空间新兴的城市生活形态,定位为“精致化的城市生活”。
    他认为,苏州河游览应该是各种各样生活形态的混合,除了有陆上购物,也能有别样风情的水上休闲,比如,边游边吃的“船菜”。既要有面对高端人群的会所、俱乐部,也要有适合大众的博物馆、商业等,就是要面对所有人,甚至包括为弱势者开放的空间,一切“Wheredoyoufitin”(你都是适合的)。因此,苏州河游览必须是一种复合游览。
    建苏州河自行车网络
    岑伟则表示,苏州河上桥梁稀少。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与北岸上海火车站广场,看似近在咫尺,但是水岸不通、桥梁缺失,加之缺乏交通标志引导,实际步行长达数公里,导致心理上的两岸阻隔。
    岑伟建议,全力打造苏州河两岸自行车网络系统,通过步行-自行车-水上交通的复合,使苏州河成为每个上海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莫天伟也指出,通过规划建设自行车步桥,甚至是利用步行桥、舟船等各种方式,保证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脉络。让城市人有足够的时间体会“十八湾”的美景和故事。
                                                    ---------------------刊于《东方早报》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