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2007苏州河水岸文化发展论坛
未来的苏州河水岸—交融、多元、活力
        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共同实现是城市滨岸带成功开发的前提。对任一价值要素的偏颇都可能引起不可逆转的后果。因为滨岸带资源自然属性的稀缺和文化属性的不可复制。具有强劲后发优势的普陀区苏州河段,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河岸综合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上,其未来的规划与实施,完全有能力、有必要融合多元的价值,兼顾多方的利益,体现持续的活力。
        一、应该以历史观、融合观和全球观为前提,规划苏州河水岸的未来蓝图
在怎样的视野和观念下设计苏州河的未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不仅影响着苏州河水岸的开发形态,更在全局上对苏州河水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观念前提:历史观
        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历史造就了城市的独特性格且带有强烈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复制性。对滨水区开发的设计,历史的价值更是弥足珍贵,世界上著名的河流皆因其历史和历史积淀的文化而著名,因为河流文明记载着人类的进步,河流和河岸形态的变化几乎与城市化同步。
未来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设计未来就是创造历史。因此,在历史观前提下创造苏州河的未来,应该着眼于那些具有久远影响和价值成长性、值得珍藏的规划和设计,创造出数百年后的保护建筑和保护区域。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长廊,两岸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人文景观就像城市的年轮,记录了上海的成长过程,如果说以前的记录更多是被动的,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苏州河成为上海发展的主动的记录者——留下我们希望留下的印记,使苏州河的自然和人文属性更趋本土化。
        第二个观念前提:融合观
        水与岸的不同步设计,水岸资源与功能的不切合,水岸景观的视觉割裂,苏州河沿岸物理空间的不贯通和功能的不衔接等等,都曾经是苏州河综合管理的薄弱点。我们强调融合,不仅因为苏州河的过去,更因为未来的苏州河岸应该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结构和布局,确立期望在上海和全球的地位,也确立其在城市滨岸带开发史上的独特地位。
        融合,表现为景观形态的一致,即以绿蓝空间为纽带,连接各种功能型建筑和设施;表现为价值的融合,即体现苏州河水岸资源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共同实现,表现为功能的融合,即河岸不再被划分为各类功能区,不再是设计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而是空间上完全融合的功能叠加区;表现为时间的融合,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无论是有形的建筑,还是无形的文化,均在被融进苏州河水岸后被重新布局,没有隔断,更没有突兀;还表现为河流与河岸的融合,水与岸浑然一体。
        多元融合,是塑造未来苏州河的十分重要的理念,是难点,同时又是创新点。
        第三个观念前提:全球观
        苏州河之于上海的唯一性,以及上海之于全球的唯一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开发苏州河水岸资源持十分慎重的态度。所谓慎重,就是确保未来的苏州河与上海的城市定位相吻合,也就是成为国际化生态城市的标志之一。由此,借鉴各国城市与河流定位的成功模式,使苏州河与上海成为未来的城市经典,是我们今天思考苏州河未来的起点。
        二、未来的苏州河水岸,将以多元功能、无限创意、市民共享和“活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基于历史观和全球观,苏州河水岸的社会价值应该定位于上海新的标志性区域,是由市民共享的活动区;经济价值----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带动楼宇经济、休闲娱乐业等的发展;生态价值——是核心,是该区域发展的背景。因此,不仅仅要有通常的外观形态,更要注重区域系统内在结构和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建设;文化价值----强化“活的”历史概念,丰富文化的延续性并以多元的形式进行展示并被人体验。
        1、多功能的共享景观带
        200多年前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其形态就是由绿廊、绿带串起一座座规模为5万人左右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随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宜居城市”概念使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花园与宜居,所要求的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人文空间的合理布局,始终未变;也必然成为苏州河未来水岸的形态格局。芝加哥沿密西根湖滨地区,长32千米,宽1千米,被立法保护为永久公共绿地,100年来,除了体育场、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外,没有增加任何其他建筑和设施。
        苏州河两岸开敞空间有限,而且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定位于创意产业、居住和区域文化中心,其规划设计中,市区上游段以生态型自然区域和生态功能为主;中游以现代化风貌为主要景观,融合创意产业、居住、休闲等功能,下游则与外滩相呼应。目前,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三个位于苏州河沿岸;两岸高质量居住小区举不胜举;沿岸政府闸北、静安、普陀等均提出了区域中心的建设设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尽量融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于一体,融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体,绝不能丧失水岸资源的持续使用价值,绝不能丧失水岸的独特价值,使苏州河普陀段在符合上海发展和规划定位的前提下,创造出未来普陀的区域视觉形象。
        2、无界限的创意工作生活区
        从当前城市河岸开发的经典案例看,受到现状制约的滨水地区较多采用分段分区设计,如多伦多、旧金山的沿河改造,基本采用的就是景观和功能的分段分区设计,以最大限度利用河岸资源。分层设计也是常用的布局结构,不同层次功能不同,呈立体展示,从而完成商业、办公、住宅、交通、公共设施等多种功能,芝加哥河和巴黎部分塞纳河岸线就采用了分层设计方法,另外欧洲城镇沿河也经常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提高河岸资源使用效率,并兼顾公众和商业利益。
        对未来苏州河岸,我们提出采用无界限的设计理念,来保障苏州河岸形态、功能和价值的融合。一是景观的无界限,苏州河上、中、下游用历史和文化作为串联词,用绵延、开敞的水岸作为载体,串起不同区段的人文资源。在沿岸重点开发区域,区域性景观应达到视觉一致性和丰富性的统一,水岸特征鲜明。二是功能的无界限,这一点是融合观的根本。在充分展现苏州河历史文化和水岸价值的前提下,沿河区域不再设计功能分区,在同一空间实现功能叠加。为此,首先在沿河产业布局上应体现出无界限,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业、商务、交通、居住等有机布局,以水岸为纽带,氛围互补;其次是工作生活无界限,强化新型生活工作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意产业发展氛围,创造和谐的都市生活工作区。三是与周边资源区的无界限,使滨水区开发与周边地区互动共享,避免水岸成为城市中的孤立体,同时通过开敞空间和公共交通设计设计把其他区域的活动引向水岸。针对长风生态城的水岸开发,应与中山公园商务区、长风公园、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周边资源实施无界限共享。
        三、要凝聚各方力量,集积各种有利因素,共同实施苏州河水岸开发与管理
        一般而言,政府牵头进行滨水区开发,其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通过对水岸地区的改造,形成若干多功能综合区,并以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二是城市建设因素,随着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需要对发展滞后的水岸地区进行重建,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办公、居住和休闲场所;三是政治因素,滨水地区建设往往会创造新的城市形象,容易引起市民注意并获得他们的支持。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成为上海最受市民欢迎的项目,就是一例。未来的苏州河水岸,同样会在这三个方面,需要支持并给予回报。因此,首先建议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滨水地区的开发,确保滨岸地区各种功能、价值和各方利益得以共同实现或平衡。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开发资金。滨岸带开发是费时费钱的工程,纽约哈得孙河口的开发项目总投资2.8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6050万美元,17年后开始盈利;伦敦的Docklands工程总投资9.74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12.76亿美元(包括地铁和高速公路),自1992年建成后迄今尚未盈利;多伦多湾的开发工程总投资1.31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1.53亿美元(包括道路),16年后开始盈利;波士顿海军码头再开发工程,总投资1480万美元,其中政府投资2020万美元(包括道路),9年后开始盈利。显然,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未来苏州河水岸的崛起预留时间。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来的苏州河水岸,应该避免如下可能出现的通病:如滨岸带建筑、街道设计与原有小街坊、小绿地之间出现形态、尺寸的不连续,中断了历史文脉和人文文脉;滨岸带开发过于商业化,“布景”式建筑不像真实的城市,能吸引游客但失落了城市的历史;单体建筑之间缺乏联系,建筑设计师缺乏对水岸文化历史的了解。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水岸土地划块后出租出售,大多数决策是在单独的“地块”层面上做出,而不是在“滨水区”层面上思考,由此极可能造成地块之间的割裂和孤立,破坏我们所期望的融合与无界限。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