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共享空间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
一、苏州河两岸的产业更新和文化传承
在长风生态商务区丹巴路游艇游船码头绿地中央,置放着一件以钢缆打成绳结的雕塑作品,我们把它命名为“百年情结”。铭牌中有这样四句话:“这里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浸透了父辈们辛劳的汗水。一个连接着苏州河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情结,见证着上海百年工业文明和沧桑巨变”。
苏州河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是一条辉煌的“产业之河”。上海开埠之后,苏州河凭籍舟楫之利和通江达海之便,迅速集聚建立起大批工业企业,形成在中国产业版图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苏州河产业带。
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苏州河畔的民族工业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1949年在普陀区沿苏州河两岸就有大小工厂860家,职工9万余人。棉纺织工业纱锭104.26万枚,占全市纱锭数的42.8%;织机1.08万台,占全市织机台数的40.9%;面粉业生产能力占全市80%,榨油业生产能力占全市82%。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吴蕴初等一批知名的民族实业家,诞生了兵船牌面粉、佛手牌味精、华生牌电风扇、长城牌保温瓶、飞虎牌油漆等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工业产品和民族工业品牌。这些民族工业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及与之相关行业发展的基础,也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长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苏州河畔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上海工业发展一百多年的荣辱变迁,是近现代上海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也是上海城市和经济发展百年巨变的一个窗口;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是一部民族实业家在当时外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势力的重重挤压下,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艰苦创业史;是几代产业工人用汗水和智慧,一砖一瓦把上海建成东方国际都市的辛勤劳作史;是许多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播火于街巷车间、抗争于白色恐怖的英勇奋斗史。
长风地区是苏州河民族工业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篇章。长风地区位于内环与中环线之间的苏州河北岸,自上世纪一些工业企业陆续在此落户,先后产生了天原化工厂、天厨味精厂等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业企业,成为苏州河沿线民族工业企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解放后,长风地区规划为北新泾工业区。1959年长风公园建成后,又称长风工业区。在两个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了化工、机械、轻工等100多家各类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以苏州河两岸开发为契机,结合对苏州河两岸老厂房、老仓库、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打造以苏州河沿岸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
长风地区的老工业企业,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苏州河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将被现代服务业企业所取代。长风正在由一个老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转变。长风工业区曾经的辉煌、依稀的历史遗存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苏州河民族工业文化长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承续苏州河沿岸民族工业的历史文脉,实现历史与现代、建筑与文化、功能与产业交相辉映,是长风生态商务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长风生态商务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思路
长风生态商务区作为全市首批重点推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在前期策划和规划的过程中,就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坚持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并举,明确长风生态商务区不能简单做成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是要在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努力形成文化特色,将长风建成一个景观、经济、文化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长风生态商务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长风生态商务区要建成一个总部型、生态型、文化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品位的文化项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达的文化旅游产业,是长风生态商务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长风生态商务区座落在苏州河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立足苏州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发掘和传承百年工业文明,形成鲜明的工业文明和区域文化和产业特色。
第三,长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传承,而且要创新。注意引入新理念、新业态,注入时尚新元素,拓展创意新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欢迎,才能逐步拓展和赢得市场。
第四,长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总体策划、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坚持走市场化推进的路子。在项目的选择上,即体现特色,又为市场运作留下空间,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并同长风公园现有的海洋世界等旅游项目、景点相衔接,形成集聚效应。
在具体操作中,注重三个结合。
第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长风生态商务区占地3300亩,规划公共绿地903亩。沿苏州河2.7公里水岸全部规划为公共绿地,宽80~130米。在公共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植树种绿,而是努力把文化和绿化相结合,使长风生态商务区900余亩超大型公共绿地成为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民族工业文化公园。
第二,项目安排和老建筑改造相结合。可以保留的老厂房、老建筑主要集中在规划公共绿地里。长风地区原有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风雨侵蚀,许多老厂房、老建筑已经非常陈旧。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建筑结构比较牢固,可以使用,但这些建筑建设年代较晚,缺少特色;二是建筑有一定特色,需要加固以后才能使用;三是建筑形态非常有特色,但年代久远,已成为危房,保留利用难度较大。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公共绿地的建设方案,在不影响公共绿地建设和严格控制保留建筑总量的前提下,慎重取舍,合理布局,保留了少量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可以改造利用的建筑。这些保留的老厂房、老建筑,不是出租牟利,而是一部分安排公益性的文化项目,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一部分配套安排必要的服务设施,满足市民、游客以及商务人士等多方面的需要。
第三,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文化项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公益性项目。筹划建设中的系列博物馆、展示馆大多属于此类,主要是作为各种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种是经营性项目。主要依托新建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结合会议会展、商业娱乐、旅游服务、动漫影视制作等,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和都市旅游产业。
由此可见,在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的需要,也是普陀人“回到苏州河、振兴苏州河”,努力传承百年工业文明这一心底情结的内在要求。由于指导思想明确,规划比较超前,运作方式灵活,长风生态商务区三大产业特色之一的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板块项目多、投资大、推进快,已具雏形。
三、长风生态商务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和主要项目
(一)系列文化场馆
“两个中心”:
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位于3D地块,是苏州河畔标志性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一座会展中心和两栋跨国采购总部大楼。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会展中心三楼是一个3000平方米、可容纳近3000人的无柱大厅。这一项目落地不仅意味着上海跨国采购中心落户长风生态商务区,也为上海中心城区增添了一个新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
米高梅世界娱乐中心。好莱坞知名影视娱乐集团米高梅和开发商合作策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该项目创意新颖,以影视互动、风情表演、主题商业餐饮等为内容,集娱乐和商业于一体,是长风主要的功能性项目之一。已结构封顶,正在进行内部安装装饰。
“一园”:即工业遗址园。在中环线和木渎港之间的5A、6A地块,规划为占地近222亩的大型公共绿地。这里原是大型化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及仓库。这些企业的厂房以及生产设施、管道、设备等保留比较完整,工业特征明显,形态十分丰富。遗址园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遗址风貌保护区。将利用老厂房老建筑集中筹建一批博物馆、展示馆,并配建必要的其他公共文化、体育及生活服务设施。包括万人演艺广场、小剧场等等。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并委托专门机构对工业遗址园进行了保护规划与设计专项研究。一期绿化、基础设施已经开工,二期老建筑的改造分步实施。
“十馆”:结合公共绿地建设和对保留的老工业建筑进行装修、改建,筹划建设十家左右体现苏州河民族工业文明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多方面展示苏州河民族工业文化。选题以“相关性、代表性、观赏性”为原则。今年共有5个展馆建成开放。
(1)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位于1号绿地、上海火柴厂原址。以“火柴盒”和“火柴棒”立柱为建筑造型。商标火花收藏馆藏有中外火花20余万种、700余万枚,老商标包括酒标(啤标)、烟标、电影海报等约10余万种、300余万枚,以及相关实物、照片、图片等。
商标火花收藏馆展示内容以“点亮城市、点燃生活”为主题,分为商标源流、火与火柴、火花世界三个部分。展馆中有展示苏州河部分民族实业家群像的“大王墙”,有用最新数码技术制作的动漫片世界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藏品展示和内容编排,不仅可以欣赏到瑰丽的商标火花艺术,了解火与人类的相关科学知识,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河百年来民族工业发展变迁和产业更新的轨迹,展示了上海从“洋火”生产作坊到火箭制造基地的沧桑巨变。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建成商标品牌文化的展示和知名企业商标品牌的推广发布中心。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2)上海成龙电影艺术馆。位于1号地块国浩长风城南侧保留老厂房。成龙先生从影40多年,拍摄了上百部影片,收藏了大量相关实物、资料。艺术馆以“中国符号、功夫巨星、慈善使者”为主题,全面展示其艺术生涯和他的感人至深的“三个梦想”(把手印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让失学儿童回到学堂、祈求世界和平)。在艺术馆的绿地广场上,还将筹建大陆唯一的星光大道。成龙先生亲自指导设计,并积极同国内外的影视明星联系接洽。目前已有包括好莱坞、中国大陆和港台数十位影视明星欣然允诺,把他们的手印留在上海长风的星光大道上。目前,老厂房建筑外观改造已完成,正在布展,定于今年三季度开馆。
(3)上海长风游艇游船馆。位于2号绿地,已于2009年建成开馆。这里原是上海试剂总厂一部分,也叫陈家渡。以“老渡口,新码头”为主题,以2号绿地和游艇码头为依托,包括游艇展区、游艇会所、游艇酒吧、游艇婚礼,形成苏州河上独特的游艇游船商务文化服务区,展馆中循环放映展示苏州河两岸人文风光的宣传短片《魅力苏州河——从长风到外滩》。已被命名为上海市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上海长风视觉艺术馆。位于5号绿地丹巴路游艇游船码头。由原上海眼镜二厂的老厂房改建而成,改建后的建筑造型远看象一副眼镜。西侧是大幅雕塑墙,东面绿地是“百年情结”大型雕塑作品。将定期、不定期展示城市工业雕塑作品及其他视觉艺术作品。今年7月开馆,将举办苏州河摄影大赛作品展。并将于今年9月,举办全国美术院校 (系)研究生、大学生毕业作品展。
(5)海上书画玉石收藏馆。由4A地块开发商结合项目自行投资建设。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由美国盖斯勒公司设计。收藏馆位于下沉广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收藏展示近现代名家字画1000多幅、珍贵玉石数百件。定于年内建成开馆。
另外,还有一批展馆正在选题和策划。
(二)系列旅游服务设施
结合2.7公里滨河绿色长廊的建设,修建了三个游艇游船码头,共有游艇游船泊位100个,这在国内大城市的市中心是罕见的。目前,苏州河水上旅游观光游船已从丹巴路游船码头起航试运行。两座五星级酒店分别于2月6日和5月29日建成开业。加上在建的国丰公寓式酒店,共有客房1200多间。与此同时,一批富有特色的由保留老厂房改建的特色酒吧、会所、会议室和餐厅,也已建成开业或正在抓紧建设中。
(三)系列节庆活动
硬件是载体,活动是抓手。依托长风生态商务区高品质、高规格的文化娱乐设施,将逐步筹划协办、承办或举办系列节庆文化活动,打响苏州河商务文化品牌。初步确定的大型会展或文化活动有:和华师大动漫振兴基地每年暑期联合举办国际动漫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和颁奖典礼,由商务部和市政府举办的每年一度跨国采购大会及国际论坛,在工业遗址园万人演艺广场举办的大型演唱会,以及国际游艇展、龙舟赛、各类商标品牌发布会等。不久的将来,争取做到大型的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展会、文化活动月月有,中小型的展会、文化活动经常不断。
上述文化和旅游服务项目,有点有线有面,特色鲜明,层次较高,不仅为广大市民和境内外游客提供了非富的文化共享空间,而且为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平台和抓手。
四、加快长风生态商务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注重特色,坚持标准。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已具雏形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有不少项目还在建设或筹划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既定的规划,选好项目,精心规划建设,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国际水准的苏州河都市文化产业带和工业文明旅游线。
2、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文化景观和文化产业的形成,除了要有引领性项目之外,还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信息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显然,长风生态商务区及其周边环境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部基地和上海国际大都市重要旅游景点的需要。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商务、旅游、周边市民等不同人群的需要,努力形成综合效应。
3、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文化创意和都市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和推进。普陀区原有的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关产业的规模形成和效益体现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建议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以加快文化创意和都市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4、大力培养和集聚文化人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又要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特殊要求;不仅要经受市场的检验,还要能够获得社会不同人群的文化认同。因此,加快推进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关键,包括创意筹划人才、营运管理人才。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发掘和加快培养现有的文化人才,同时制订相应的政策,积极引进和集聚有关文化人才。有了一支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才有保证。
5、积极引进引领性的文化项目和旅游服务品牌。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长风已成功引进了国际影视巨星成龙、米高梅(MGM)、华谊兄弟、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公司“万豪”(MARRIOTT)等相关文化项目和知名品牌,并和国际八大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达成合作意向,等等。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长风生态商务区环境、规划、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在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有知名度的旅游服务品牌上做文章,延伸相关产业链,发挥明星效应和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加快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