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历年苏州河开发建设提案
节庆文化对苏州河水岸经济的促进与发展
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致公
    随着苏州河沿岸大规模改造的不断深入,我区提出了将区内苏州河河段打造成为一条文化之河的整体构想。同时,随着苏州河沿岸改造工程的开展,尤其是长风生态园区的设立开发,苏州河沿岸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设施条件等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沿岸各文化中心的建设,各类博物馆、创意园区、历史文化建筑等的整体规划也已经为苏州河沿岸营造出了文化中心的雏形。在目前文化之河的硬件设施已经逐步到位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掘语利用文化资源,促进苏州河水岸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苏州河沿岸开发的下一个目标。而作为文化软资源的代表之一的节庆文化,若能在苏州河沿岸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将为苏州河水岸文化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大力推进苏州河文化制高点的建设进程。以下我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 普陀区苏州河河岸周边的文化资源现状

    普陀区苏州河水岸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文化资源丰富,整体优势明显。
仅以苏州河及其周边地区而言,现有的文化资源整体而言数量丰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有玉佛寺、沪西清真寺,在建的元代水工博物馆、江南丝绸博物馆,以及区内的真如古寺等。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教育区、大厦大学遗址、上海造币厂——上海造币博物馆、上海印钞厂——上海印钞博物馆以及沿岸近代建筑群、在建的化工博物馆、火花博物馆、调味品博物馆等。同样现代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苏州河沿岸的创意文化聚集区,这些都使得普陀区已经具备了发展苏州河水岸经济的文化资源条件,有利于进一步的建设与开发
    2、特色项目较多。
目前我区苏州河沿岸正在逐步形成几大特色文化项目,如以众多博物馆、展示馆所构成的博物馆文化项目,以近代工业为主题的近代历史文化特色项目也已经初具规模。以M50、国家动漫振兴基地和长寿路创意产业园区等为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资源也是普陀区的优势项目之一。
    3、在建项目较多,潜在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
普陀区内新兴和在建的现代文化资源包括M50春明创意园、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国家动漫振兴基地、长风生态园区、米高梅娱乐中心等。而普陀区长达21公里的苏州河岸线、梦清源河岸公园、小区水岸以及苏州河河段本身都将是极佳的文化载体,应该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在苏州河沿岸目前依然存在一批尚未改造和开发的近代工业建筑和老式居民区,对这些地区的开发改建也能够成为潜在的文化资源,值得借鉴M50和其他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进行有机的保护和改造。普陀区还具备诸如吴文化、近现代民俗文化等潜在文化软性资源,对于这些文化资源也有着比较良好的开发前景,以保护与发扬并重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普陀区苏州河水岸文化发展的几大问题及瓶颈:
    1、发展预留空间缺乏,基础条件薄弱由于苏州河沿岸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着建设空间不足,交通系统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要提升这一地区的人流,进一步提升未来发展所需的消费流、交通流和文化影响力,合理而有计划的基础改建工程迫在眉睫。
    2、沿岸文化资源相对分散独立
尽管目前普陀区苏州河沿岸文化资源丰富,但各文化场馆、设施、资源之间联动不足,地理环境上相对分散,而功能作用也过于独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如何让现有的文化资源之间产生互动,进一步建设苏州河沿岸,尤其是南岸地区横向的集中文化带,充分发挥文化的集中效应与带动效应,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品牌文化活动相对缺乏交流与影响力
目前苏州河沿岸开展的文化活动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作为普陀区品牌项目的长风花卉节、苏州河龙舟赛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但能够与之比肩的其他文化活动依然寥寥无几。同时普陀区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全市乃至全国的活动进行交流互动。如何扩大文化影响,怎样才能做到让普陀区的优势项目走出去,让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项目走进来,乃至消化吸收,落户普陀,成为未来普陀区的文化品牌,这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与成熟的市场运作。
    4、早期规划不全面导致河岸资源稀缺
在苏州河沿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与苏州河环境治理配套的早期城市规划的不全面,导致了目前苏州河黄金水岸被众多房地产项目所瓜分,众多本该成为全区全市人民共同享有的水岸文化资源成为了房地产商和少数人的私家花园。这也为后期沿岸规划带来了不少问题,整体规划与开发的难度加大。这一现状也关系到民生与社会整体和谐。怎样能够打破目前独立隔绝的割据局面,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因苏州河变清而带来的美好生活,充分利用各小区内的闲置河岸资源,也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
    5、政府操作居多,市场化运作不够
目前苏州河沿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文化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绝大多数依然属于政府操作,属于“官办节”的模式。要引入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的角色转换,减轻政府机关的负担,要让市场来刺激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一过程如何实施,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需要政府与相关专业人士和企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二、节庆文化如何推动苏州河水岸经济发展

    普陀区节庆文化现状
    节庆文化,是以各类传统节庆、纪念日以及特色新型节庆为载体,结合文化宣传、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活动等形式的综合性特色文化类型。
目前普陀区的各类节庆文化整体发展程度不高,主要集中于民间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文化活动和市场活动,大型节庆活动的主办主体依然以政府组织、社区居委等为主,部分传统城镇及宗教场所,如真如镇、玉佛寺等也主办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庆活动,以及一些商场企业自行组织的小型节庆促销活动等。而由普陀区自行举办的诸如苏州河龙舟赛、长风花卉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及有一定社会和市场影响力的节庆活动数量还比较少,市场参与程度也比较低。同时,各节庆之间还尚未能形成联动效应,对相关的经济领域的带动作用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也因此,节庆文化和节庆经济在普陀区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节庆文化发展紧扣普陀文化产业发展重心
    1、节庆文化发展具有对文化资源的调动作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互动,在硬件环境已经基本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下,节庆文化可以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将各类文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带来文化产业和水岸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服务。
普陀区的文化资源目前大都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大多相对独立。而节庆文化的发展将这些资源充分联系起来、利用起来,发挥文化资源的辐射作用和对文化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发展苏州河水岸经济的横向基础。而深入开发节庆文化,拓展思路,积极创新,充分发掘现有文化资源潜力,发挥资源对打造未来苏州河水岸文化与经济的积极作用,是苏州河水岸经济的纵向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在河岸文化发展中应当进一步注重区校联动,发挥区内的教育资源优势,让高校的影响与作用辐射到校外,同时结合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机构、研究机构,提升产业理论研究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也是实现文化产业和苏州河水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2、节庆文化有利于创造带动节庆经济和假日经济发展
节庆文化对于节庆经济的带动作用更为直接而明显。黄金周尽管行将改革,但黄金周带来的消费增长却是显著的事实,有超过一半的民众选择将节庆消费作为黄金周休闲的主要内容形式。普陀节庆文化的发展,将能够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来到普陀,带来众多的人流与消费流,从而刺激休闲文化、水上旅游文化、水上运动文化等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庆与休闲活动不仅能够直接刺激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促进新消费经济增长点的生成。而节庆文化带来的特色节庆经济与品牌化的节庆文化,还可以促进市场细分,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普陀的节庆活动中来,使得与节庆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链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将在节庆文化中开拓市场,扩大影响,从而进一步有利于创意产业的壮大,反过来增加节庆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扩大节庆文化以及地区影响,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随着新节假日制度的出台,普陀区的节庆文化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得到了人们的重新重视,传统节日的回归也为节庆文化与节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普陀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尤其是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百姓情感为纽带,结合现有各类资源,在上海首创传统节庆的新文化活动,作为发展节庆文化与节庆经济的全新切入点。
    3、节庆文化有利于推动普陀水岸文化经济与吴文化经济
    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节庆文化更有利于普陀区和苏州河地区文化特色与经济的形成。我们普陀区拥有在上海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结合水岸设施,发展各类以水文化和水岸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将水域资源利用好,也有助于推动以长风生态园为代表的未来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如同普陀龙舟赛一般的特色节庆文化和水岸文化,将以其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色,成为普陀的新标志、新名片。正如楼宇经济代表了静安区,商业经济代表了黄浦区,未来典型的水岸文化也将能够成为普陀区的代表。而节庆文化与水岸文化的发展更能够使普陀区的老百姓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因苏州河的治理与发展而带来的生活上的改观与享受,为促进社会和谐,让百姓安居乐业付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
    普陀区同时也是上海吴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也可以通过节庆文化的带动来开展。通过举办吴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结合传统节庆回归的新契机,能够有效地保护与发扬传统民俗和历史遗产,扩大普陀的文化影响力,突出普陀特色,打造吴文化经济的品牌。未来建设以吴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水岸文化、节庆文化等为核心文化的的复合型苏州河文化长廊,能够成为上海的又一大新景观,未来力争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利用苏州河沿岸的资源优势推动发展有特色的节庆文化
    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具备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硬件环境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在这一地区发展有特色的节庆文化。
    一、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将现有的传统节庆做好、做大,发展相关产业经济,完善传统节庆产业链,并深入挖掘现有文化资源与传统节庆的结合点。
    二、以目前重点建设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为依托,开展馆际联动,建立区内博物馆通票、特色免费展览、社区巡回展览等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建设一系列展览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和特色展览活动,提高博物馆、纪念馆的影响力。
    三、结合M50创意园、创邑金沙谷等文化创意园区,以及国家动漫振兴基地、文化产品出口基地等开展创意文化产业主题的节庆与展览活动,搭建交易平台,促进创意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苏州河水域资源,举办以苏州河和亲水文化为主题的节庆、赛事及公益活动,突出普陀区的水域文化特色,并结合景观水岸和住宅小区水岸,发展亲水消费经济和亲水文化,宣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益环保理念,举行如水上音乐会、龙舟比赛、游艇文化展示、水上巴士游览、焰火表演等以水文化为核心要素的特色节庆活动。
    五、以新开发区域、新建场馆为依托,举办与承办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节庆活动,如以长风生态园区米高梅娱乐中心为载体,承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其他各类影视文化节庆,以动漫振兴基地为载体承办动漫博览会等。
    六、进一步推动区校联动,如创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节,青少年篮球嘉年华活动等。
    七、利用普陀北大门的地理优势,推动与长三角各地的文化活动的联动,创建区域性的文化活动品牌。
    如何推进节庆文化的市场/社会良性效益的发展
    在苏州河沿岸发展节庆文化,将为普陀区带来相当大的市场与社会效益。能够发挥区域集聚效应,带动人流、消费,从而推动节庆经济,带动交通、城区改造,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等相关工程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以节庆文化为品牌,有助于提升普陀区的区域形象,营造良好的环境与舆论氛围;扩大文化影响。
    在实现市场效益方面, 应当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大力拓展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实现政府职能由节庆活动的执行者向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企业介入和市场化运作,要从“官办节”向“民办节”和“为民办节”转变。建立合理合法的节庆市场运作机制,能够减轻政府机构的负担,同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政府应当掌握文化资源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渐形成政府抓核心,抓重点,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办节模式,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同时要注意节庆活动的质量与数量间的调控关系,不要一味追求节庆的数量效应,而应当做精品节庆,办好活动、打好品牌,追求节庆文化质量的提升,这样才是普陀区未来节庆文化与节庆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
    2、建立社区文化经营实体。
    进一步通过社区文化经营实体的建立,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促进节庆文化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渗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优秀文化产业的影响,同时也做好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建立配套有效的市场机制也将为微观经济的运作注入活力。
在实现社会效益方面,重点应当关注民生,使21公里的珍贵河岸资源不要仅仅成为房产公司的后花园。反之应当尽可能使目前的分隔格局产生整合联动,利用好闲置的河岸资源,合理有序地进行整体开发,为更多的老百姓带来福音。

    三、重点发展节庆文化的四大目标

    (一)、打造普陀节庆文化的新创意中心
    充分发挥河岸周边区域内创意产业相对集中、文化艺术与创意资源丰富的优势,设计与开展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新型节庆活动,争取创造一套普陀特色的举办节庆模式,使区内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成为普陀节庆文化的新创意中心,成为未来发展节庆文化的不竭动力,同时与区内教育资源相结合,促进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文化型人才,最终形成普陀创意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构建普陀节庆文化的新经济中心
    以丰富的节庆文化为载体,有助于带动区内节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开发区域开展节庆活动,有助于区域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促进新经济中心地区的迅速形成,特别是对于诸如长风生态园区等区域的发展推动,从而有效地集聚人流、物流、消费流同时节庆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使相对独立的博物馆、景观水岸、小区水岸等形成联动,辐射全区,形成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地区,有助于全区的经济发展。
    (三)、形成普陀节庆文化的新载体中心
随着普陀区开发建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建设普陀节庆文化的硬件条件已经逐步成熟,通过建设长风生态园大型文化展馆,水岸工业遗址公园等将有助于将区内节庆文化向长期化、定期化发展,从而发挥节庆文化的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节庆活动与文化娱乐产业落户普陀,进一步使区内节庆文化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长足发展。
    (四)、形成普陀“水岸文化领军区”的良好形象
    普陀节庆文化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丰富普陀人民的日常生活,增加区内人民的互相交流,使区内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有利于社会和谐。同时节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使21公里的苏州河能够成为一条真正的河岸文化走廊,打造普陀区“水岸文化领军区”的良好形象。同时利用这一平台,结合苏州河自身的历史发展,宣传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扬和谐社会的良好道德与全新风尚,普及公益与环保理念。有助于区内居民的生活与消费习惯进一步向良性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