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普陀区人民政府区长 周敏浩
尊敬的方惠萍副主席、各位来宾、同志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出席2016年苏州河论坛活动,与各位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共同探讨社区基层建设。刚才,周倩影副主席代表区政协发布了政协2016年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陀社区协商议事的平台、主体、规则等做了分析,对加强协商议事机制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成果对于加强我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推进自治共治,共建“同心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同心家园”建设是普陀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回应普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自治共治的重要平台。今年年初,区委出台了“同心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自治共治和谐有序、‘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居民区工作和服务更加规范、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的四大目标,实现“党群同心、上下同心、条块同心、内外同心”,努力为群众营造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同心家园”。实施半年多来,各街镇、各部门形成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自治共治的理念被逐步接受和认同,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格局基本形成,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得到了解决。随着“同心家园”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它的推进还需要汇聚更多的智慧、调动更多的力量、整合更多的资源,今天的论坛就是一个例证。
在此,我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坚持多元参与,特别是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同心家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在当前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依靠强制的行政命令难以圆满、顺利解决问题,必须更广泛地发动多元力量参与,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协商议事,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是赢得居民拥护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今年,在全市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形势下,我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五违”现象开展了集中整治,其中,杨家桥农贸市场整治是一个典型事例,该市场位于真如镇街道北端,由马路菜场改建而成,毗邻桃浦河,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居民意见大。在顺利关闭市场后,所在街道反复征求居民意见,把原来准备再建的市场进行城市“微更新”,改造建设滨河绿地。原来脏乱差的马路菜场已变为融文化、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河绿地,受到了居民欢迎和好评。
我们在梳理“同心家园”建设中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发现,居民区停车难、业委会管理“缺位”、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区违建拆除难、违法出租和群租整治难等问题是基层反映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为群众所关心,又与群众自身行为相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平台作用,进一步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载体和方式,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在法治的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促进问题解决和基层社会治理良性运行。
二、坚持条块结合,在“块”的层面加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是“同心家园”建设的重要依靠。
韩正书记曾强调,“一定要眼睛向下解决具体问题,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当前,街道镇体制、机制、职能发生了深刻改变,行政资源、服务、管理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基层有职、有权、有物的格局正在形成,条块结合更趋紧密,这些变化不断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使街道镇能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去年以来,按照“区属、街管、街用”和“镇属、镇管、镇用”的原则,我们已经落实了城管执法力量下沉工作,目前正在推动房管、绿化市容力量下沉。10个街镇已全面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中心,50个网格工作站和250个居民区网格工作点也建成运行,将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全区域、全时段、全行业覆盖。同时,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把关制度,推动区级职能部门工作向下衔接、服务基层,保障街镇心无旁骛履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
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街道镇层面的机构、人员、平台、经费等基础性建设工作将逐步完成,条块关系将逐步理顺,下一步关键要在整合、统筹、运行和实效上下功夫,做到“形”“神”兼备,切实提高街道镇层面统筹协调、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常态长效,建立有利于自治共治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是“同心家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创新、“同心家园”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久推动的一项社会建设事业,必须用制度、机制、规范去保障推进,使之常态长效。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构建形成以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社会化运作、与普陀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议题产生机制,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自治共治。今年,自下而上已形成了447个自治共治项目,50个条块对接项目。建立了多方参与的项目推动协调机制,强化社会协同,发挥社区代表会议协商共治和居民区“三会”协商自治作用,吸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同时,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力争解决的问题不反复,工作成效能持续。
二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为更好地对接“同心家园”建设项目,我们进一步开放社会参与空间,梳理形成了各类社会组织推荐目录。同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项目招投标,深入推进街道镇社区基金会建设,对接社会需求,参与社会治理。在区级层面,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统筹管理,让政府和各类社会主体,实现信息互通、供需互配。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招投标价格体系,让基层购买公共服务时有依据、有标准、有规范。同时,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让基层能够放心地把项目交给社会组织。
三是明确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居民群众评价为主,第三方机构测评为辅,加强测评考核。开展以居委会为单位的“同心家园”星级创评,明确底线指标,把居民区“小生态”有没有改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居民满意度是否提高等作为考核重点。同时,组织第三方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测评,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并广泛接受社区居民、“两代表一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各位来宾,当前,普陀正在加快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同心家园”建设是通过便民利民“小生态”的改善来支撑“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这个“大生态”建设的有力之措。在此,衷心希望各位为普陀“同心家园”建设指点迷津、建言献策。
最后,请允许我在此表达衷心的感谢,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