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发展系列论坛 > 2012苏州河论坛 > 专题发言
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敏在2012“苏州河论坛”暨“浦江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东湖高新区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新区之一,历经三个阶段20多年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4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式发展,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了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品牌—“武汉·中国光谷”,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之路。

我参与执笔了中国光谷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了示范区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在这里,简要地谈谈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启示。

中国光谷的发展得益于敢于创新、坚持创新和善于创新。

一、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中心之一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东湖高新区的立区之本、发展之基,依托科技资源密集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四是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是建设好三大产业技术创新载体。

在技术创新平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资产关系、研发合作、引进专家、人才培养等方式,成立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机构,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优良的开发环境。

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积极推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以重点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为纽带,通过市场竞争、政策推动、企业运作,组建了2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导创建了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首创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光电子高新技术产品

在孵化器加速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四级跳”孵化发展模式。之后,率先探索孵化器建设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在孵企业与孵化机构共同成长的新机制。对孵化毕业、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适时提供加速服务,助其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二、坚持产业创新,推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引领带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聚焦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以行业骨干企业、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鼓励和引导研发机构、融资担保以及行业联盟组织之间加强密切合作,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服务业为先导的“131”产业格局。

二是打造光谷特色的“一区多园”模式,一类是直接进行划分和设置的产业园和科技园,一类是在“园中园”划分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园划分和设置。按照“科学规划、专业聚集、开发有序、功能完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专业服务。

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提升计划。对产业领军企业实施“领军企业推进计划”,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促进领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给予针对性支持,促进了企业快速成长。30家上市企业中90%为本土企业。

三、坚持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成为国家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东湖高新区量身定制了50项新政策,先行先试了七大方面的政策“组合拳”

一是股权激励方面:对30家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股权、期权和分红权激励。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二是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打造“政策最优厚、主体最密集、投资最活跃、机制最灵活、功能最完善”的资本特区。在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体系、集聚金融资源、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企业上市五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三是政府采购方面:实施了四批共25亿元的对自主创新产品的优先购买,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化政策中给予了重点支持。

四是财税政策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和产业园区及孵化器的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减免,实施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积极争取将中关村财税试点成熟政策扩大到示范区试点

五是创新创业方面:实行“企业进入示范区零收费”,出台“黄金十条”,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留职创业,原聘岗位可保留3-8年,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收入全部归己;学生休学创业可记学分;鼓励知识转化,一年内未转化的科研成果完成人有权处置,并可获得处置收益70%;在区内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最高可获7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成立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以下的,可零首付等等。 

六是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面:给予专项资金配套和奖励。2010年以来,承接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达300项。

七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打造光谷人才特区,大力实施3551人才计划,对领军人才给予300万—600万元支持,引进千人计划人才87人,聚集了数千名博士。

四、坚持文化创新,激发动力,促进发展

伴随高新区的创新发展,“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成为高新区光谷文化特色和自觉行动。“光谷”已不仅是产业和地域的标识,而且已经成为东湖高新区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体现和光大。

五、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20余年的发展实践有力地证明,依靠科技创新能够探索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二)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崛起之策、成功之道,也是必由之路。在这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着催化剂作用,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普陀拥有处于开放前沿、创新资源丰富、国际化发展环境较为成熟的区位优势,应当进一步强化立“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的发展观,探索一条外向带动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四)在深度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大力发展金融业、信息业、物流业、数字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上海西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意识流和技术流汇聚中心,发挥重要作用。

(五)以“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桃浦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功能卓著、环境优越、服务一流、宜居宜业的普陀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区、示范区,成为上海新门户、新引擎和新增长极。

(六)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突破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七)园区的开发建设,应当坚持充分做好组织机构设置、重点工作策划、规划方案论证、政策体系研究、项目支撑引领等各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推行“一园一主业”发展原则,增强“四园五楼”的系统性、互补性和协同性,促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八)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资介”合作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将普陀科教、人才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

(九)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其纳入科技园区和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十)孵化器建设既要注重“器”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孵”的软件服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参与主体、集约化的物理空间、密集型的合作网络、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多样化的服务模式。

(十一)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加快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