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专题发言摘要
—
2020“苏州河论坛”
汇聚智力 助推普陀转型蝶变新发展
与会专家发言摘要
10月29日下午,区政协与市政协地区政协联络指导组联合举办2020“苏州河论坛”,为推进普陀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聚力汇智。本次论坛围绕“提升品质、凝练品牌,打造‘苏河十八湾’滨河活力‘秀带’”主题,聚焦普陀区苏州河水岸品质整体提升,助推普陀区苏州河水岸经济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现场相关专家观点摘要如下: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海鹰主持嘉宾主旨演讲:
在上海城市规划中,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围绕苏州河沿岸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三点建议:一是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远期谋划。现在考虑的目标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即15年,作为典型示范区,可以提高标准,再延长15年,努力按照30年以上不落后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宜居生活模式做一个长远的预测和谋划。二是要有一个能够持之以久的核心理念。建议将"生活快乐"作为持之以久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在这里工作的就业者,还包括为这里提供服务的管理者,以及到这里来游览观光的旅游者。三是要有一个体现长远的指导性指标。建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性指标,处理好三个关系:长远和当前的关系,对所有建设项目都从是否合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核论证;宜居和宜业的关系,关键在于有一个适合长远发展的产业链布局,同时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稳定和可持续性;建设和留白的关系,鉴于苏州河沿岸可用于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建议在适度建设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一些留白,为未来更好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
上海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凤懋伦
苏州河建设要确定思路,挖掘特色,凸显个性,打造成为上海旅游新品牌。首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宜居与“铸魂”的关系。主题是“魂”,是“中国近现代产业发展和上海城市发展缩影”,个性是“上海近现代工商文明传承、展示的历史文化承载区”。要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借鉴世博会的成功做法,进行主题演绎。二是陆地与水上的关系。只有水陆联动,苏州河沿岸建设才能真正反映历史,展示上海百年风采。接下来,要迈好三大步:第一步: 根据水陆联动的“全区段统筹、全线路设计、全航线运营”特点,按照展现“中国近现代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缩影”这个主题和演绎后的总体要求,尽快确定苏州河水陆联动的旅游休闲开发的整体思路、定位、原则和要求,发挥市与区两个积极性,统筹推进。第二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打造“充分运用各种技术,适应现代旅游需要、体现历史文化积淀、协调水陆联动特点”的船游苏州河项目。第三步:结合岸上各种项目资源,尽快启动全域先期规划,统一设计,整体打造水陆联动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使之成为上海旅游新品牌。
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俞挺
借鉴国外沿河空间经典案例,要以持续不断的“微更新”触动城市生机,让老的街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做到小动作创造大影响。国外沿河公共空间的案例基于两点,更新、添加,通过建筑和公共艺术结合创造世界,激活空间,从而在社交媒体当中,让这个地方被大家了解。我作为设计师希望苏州河可以采用微更新的方法,三个月几个月就见效,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动,同时我们宏大蓄势继续不停,苏州河就会让大家不断有信心。应该创造更有趣的桥,这个桥可以让我们更好体验建筑艺术和了解这个城市。可以创造一些绿化,可以是集市、花店,甚至可以是足球赛的大显示屏。可以把公共绿地和艺术结合起来,和装置结合起来,可以把历史建筑做的更有历史一点,可以用新观点去创造。所以创造有趣的事件河岸就可以联系起来,可以有艺术馆、电影、烟火、餐厅、咖啡、花店、集市和音乐。结合临时设施,桥、浮岛、公共绿地和历史建筑,把这些内容植入进去,漂浮浮动的空间与有趣的事件结合,我希望让苏州河成为能够绽放上海生活之美的鲜花。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 敬东
苏州河普陀段不应均质发展,要形成三个核心:长寿第一湾、沪西第十湾和长风第十八湾。长寿第一湾凝聚着苏州河近代工业文明的精华,用好天安千树项目带来的产业集群契机。要增加创意文化活动,打造融古纳今充满创意的都市消费地。重点优化普陀路、昌化路、宜昌路这三条街的品质。沪西第十湾的发展目标是雅俗共赏,集聚艺术的文化新舞台。对曹家渡社区进行品质提升,完善交通条件,唤醒一廊九顶。建议形成两个新地标,分别是西宫文化综合体和苏州河水街,把西宫打造成为上海文化演绎圣地的新地标,跟其他演绎场所形成错位互补的关系。增加演艺活动,例如街头艺术、苏州河灯会等。更新曹家渡商圈,使整个苏州河纵深滨水空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长风第十八湾建议整合绿地、儿童和科技金融三个要素,形成智慧创新、儿童友好科创策源地。建设城市型的儿童研学旅游中心,利用长风绿地植入适少图等儿童主题设施,强化儿童元素的集聚。通过儿童友好城区的打造,提升长风地区乃至普陀的核心竞争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2010苏州河论坛嘉宾岑伟
无论是黄浦江还是苏州河,滨水空间主要承载功能是水源的获取、货物的运输,以及相应的工业生产。而我们的城市空间往往是和滨水空间保持距离,所以不是城市空间的正面,而只是背面。十年前普陀区政协和同济大学共同提出要回到苏州河,是因为之前靠近水却看不见水,是因为艺术家在这里聚集,这里却不是城市空间的正面,但凡世界著名城市的滨水空间从背面走向正面,都必须经历以河道为核心,以滨水空间为城市空间的正面进行规划、开发、建设。
所以普陀区以苏州河为中心展开规划,采取跨区的联动,两岸融合、街区渗透,正如十年前同济大学设计院在苏州河镇坪路桥对历史建筑进行修补、进行修缮,在同济二附中的建设项目当中,采取街区渗透的关系,与周边社区、空间进行互动,我建议,我们要找到已有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市政资源进行互动,例如以慢速交通、慢行交通克服当前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见雾不见人,见水不见人,也正如2020苏州河论坛的主题要提升品质,凝练品牌,打造苏河十八湾滨河活力秀带。
上海凯旋门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翟建安
苏州河是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成百年辉煌的见证者,大众对于苏州河沿岸空间复兴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升温,而毗邻苏州河,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天安千树,从苏州河畔的建筑历史群当中汲取灵感,积极探索如何将一座巨型的单体建筑从视觉感受上分解成诸多细小元素的集合,希望可以改变苏州河流域的地貌,展示一个多层次的人性化空间。景观设计努力实现城市与水岸的连接,建立城市和水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重新诠释基地周围的工业遗存和文化记忆,以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建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注重文化连接,有艺术走廊、码头记忆、水岸风情、音乐广场和千树森林,建设综合性的城市文化艺术社区。基地内保护建筑将得到妥善的保护和活化,有些将成为博物馆,有些成为展示馆,邀请国际策展人,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并联动上海其他文化艺术社区,守护深度文化氛围,为在都市打拼的创意人提供一个获取思绪灵感和风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