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前,上海首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外白渡桥落户苏州河畔,从此见证上海城市中心由老城厢扩大到苏州河两岸;101年后的今天,上海城市发展重心已经跳出6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展到了6000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正在全面接受“体检”的外白渡桥明年重回苏州河,迎接她的,将会是一个更为欣欣向荣的上海。
一百多年来,苏州河上桥梁的每一次更新,都成为上海这座城市进发的起点,就像一个个脚步,已深深印入了百年新上海的历史。
日前,由同济大学和普陀区政协联合举办的“苏州河桥梁文化发展论坛”上传出消息,苏州河现有的33座桥梁中,有13座位于普陀区河域。除了2座在建桥梁,普陀段苏州河上还有12座桥梁待建。
苏州河桥梁家族新丁不断,新的建设高潮又将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期待点石成金
桥梁与城市的关系,历来是那般水乳交融。城市的兴起带动了桥梁的发展,桥梁的建设又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苏州河上现有的桥梁,东段分布较密,西段则较为稀疏。桥梁的缺失,曾经阻碍了苏州河两岸一些的区域的联动发展,比较典型的就是同处于内环与中环之间的虹桥和长风地区。
分别位于苏州河南北两岸的虹桥和长风地区,从真北路桥到中山路桥,在近4公里长的苏州河岸线上,曾经没有一座桥梁。长风地区的人们去虹桥,要么从真北路桥过河,要么绕道中山北路内环线。当虹桥开发区已海内外客商云集、名闻遐迩时,长风地区还在苏州河北岸沉睡。站在长风,人们能看见虹桥开发区现代化高楼上璀璨的灯光,却未能接受虹桥开发区强大的功能辐射。虽说造成上述巨大反差的原因很多,但桥梁缺失、两岸阻隔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苏州河上桥梁建设加快步伐,对于在虹桥开发区启动建设20多年后启动的长风生态商务区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规划,苏州河内环和中环之间,将增添多座新建桥梁:真北路桥已随着中环线的建成拓宽完成;古北路桥已于去年底试通车;连接泸定路和威宁路的威宁路桥也开工在即;在中江路和水城路之间,还规划了一座单向车行桥。这样,从真北路到长风生态商务区核心区域的大渡河路,2公里长的苏州河上,将有4座桥梁,平均500米一座,虹桥、长风连成一片已为期不远。
长风人并不讳言渴望接轨虹桥的强烈意识。“接轨虹桥,不仅仅是地域连接、名称衔接,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虹桥的先发优势和示范效应,制定正确的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后发战略,主动地、全面地接受虹桥强大的功能辐射,抓住桥架路通的历史机遇,实现长风同虹桥的互补和联动。”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嵇启春如是说。倾力打造优美的水绿生态环境;充分挖掘苏州河的百年工业文明;努力集聚新兴的总部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高端文化旅游设施……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后发战略制订得翔实而周密,有关方面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借桥共舞,创造虹桥、长风两个地区更大的联动效应。
桥梁对两岸的“点石成金”的作用,是那样可期。
构建文化长廊
今年,普陀区将建成跨苏州河祁连山路桥和镇坪路桥,推进建设威宁路桥,启动莫干山路、东新路苏州河人行景观桥的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昌化路桥、长寿路桥、武宁路桥的桥梁景观改造。在一系列建设规划蓝图慢慢展开之时,苏州河桥梁的文化艺术功能,被提到了与交通功能同样重要的位置。
同济大学和普陀区政协把普陀段苏州河将建的莫干山路桥和西康路桥作为研究对象,在同济大学全体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同济-普陀苏州河桥梁设计大奖赛”,大赛对设计者提出的设计要求是,要重视把桥的周边环境、建筑特色、人文景观和普陀百年工业文明等要素挖掘出来,力求设计出现实与历史相融合、桥体与环境相协调,具有普陀特色的苏州河桥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项海帆认为,桥梁建设应该注重桥梁造型的美学设计,要使桥梁整体和局部都能体现出创新美、统一美、比例美、平衡美、和谐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此刻,对苏州河桥梁提出这样的设计要求,有关方面显然是深思熟虑。苏州河沿岸的人文记忆已有百多年的历史,苏州河沿岸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在苏州河普陀段,曾经是纺织、面粉、造币、油脂、啤酒、火柴、化工、钢铁、仓储等工厂密布两岸。可是综观苏州河上的桥梁,东段桥梁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古典韵味十足,不乏历史保护对象,但西段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桥梁,只注重实现桥梁的交通功能,却忽略了桥梁的文化艺术功能。在普陀段苏州河上已建成的13座桥梁中,普遍存在着桥梁整体风格与周围空间环境不协调、桥梁的构件随意搭配,造型语言混乱。
抓住苏州河新一轮桥梁建设的机遇,普陀区欲通过积极推进桥梁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普陀段苏州河文化长廊,努力把普陀段苏州河建设成为文化记忆之河、文化创新之河和文化享受之河。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普陀段苏州河现有桥梁的特点,应当分类实施文化保持、文化延续和文化发展。
文化保持,就是要与周边文化风貌保持一致。比如,白玉路桥可结合优美的河岸景观,采用简洁轻巧的设计风格;光复路桥可呼应对岸华东政法大学的建筑风格,以轻巧人性化的尺度融合于城市肌理,以水岸步道为人们提供滨水体验平台。
文化延续,就是要与周边历史风貌相协调。比如,莫干山路人行桥可与周边现代化居住区以及莫干山路附近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利用重质感的物料表现形态,用传统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构建出和谐的创意形象;镇坪路桥可注入适量的古典元素,追忆城市历史中工业化时期的印象;东新路桥以朴实古典的风格呼应周边老建筑,保持色彩协调。
文化发展,就是要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美学。比如,对新建的威宁路桥、丹巴路桥等,要造型以巧、构形赋意,挖掘两岸景观的文化内涵,在结构造型上强调新颖、轻巧、富有艺术性,在文化内涵上达到与两岸的协调。
一篇苏州河“桥梁文化”的大文章,正悄然提升沿岸城区的整体文化品位。据了解,目前普陀区正围绕苏州河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建设。除了在普陀区苏州河两岸,建设M50创意园、梦清园、半岛艺术中心等多个文化活动平台,还在两岸推进建设印钞、造币、元代水工、丝绸、火柴等一批文化博物馆。今后,普陀区还将结合桥梁景观改造,积极发展苏州河观光旅游业,用旅游巴士串起各个景点,开辟水上游、夜景游等特色旅游路线,使桥文化与旅游、观光、休闲紧密结合,为普陀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
---------刊于《解放日报》